以下根据“高山科学经典”第42期陈巍教授、胡翌霖教授、李铁夫教授分享的《信息简史》书籍导读内容整理而成。
点击图片跳转观看直播回放
导读部分内容剧透
1. 《信息简史》是一本“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的硬核畅销书。
2. 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如果直译其书名,应该叫“信息:一部历史、一个理论、一股洪流”,不过译为“简史”亦颇有妙处,毕竟只用了短短不到500页的文字,就如画卷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人类数千年来探索、认知和利用信息的历史,实在是“简”的可以,名副其实。
3. 人类最早认识的是物质,在物质之上认识的是能量,但是“信息”这样一个伴随了人类数千年的物理概念,这样一种对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却直到上世纪中叶才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形成严格、科学、定量化的描述。
4. 这本书深刻地挖掘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它强调数学家和工程师谁也离不开谁。
5. 从《简史》中我才知道,维纳的那本《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有“郝季仁”翻译的中译本)还曾出人意料地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也许我们从不需要担心科学的遥远与艰深,而只应担忧没有创新而产生的乏味。
6. 《简史》的主人公也许是香农,但本书的视野绝不局限于香农创立的经典信息论,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扫过了生命科学、物理学、人工智能和媒体中的信息沃野。
7. 《简史》在尾声中,也清醒地谈到了信息论成功背后的局限性——“信息论的诞生,同时伴随着意义被无情地牺牲掉,尽管正是意义赋予了信息以价值和目的”。由于放弃了意义和主观性,通信网难以发展内在的智慧。
8. 身处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息”这个词已经耳熟能详,甚至有些泛滥,人们早已习惯于像逛菜市场一样去选购流量套餐。但请不要忘记,“流量”是洞悉了信息的本质之后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概念。它的形成过程,正对应着《简史》所展示的应用牵引、理论建构和工程实践相互交织的创新图景。
9. 做科研时阅读这些著作叫做“由古知今”,可以对于未来的路提供一种借鉴意义。
10. 这样一本书可以使我们不再把目光局限于自己专业相关的历史,而是去与专业不相关的历史中,看作者是怎样在一个大的历史发展环境中,逐渐地去萃取和凝练一个核心的科学知识点。
11. 在信息既有发展中,不去剖析信息的意义就没有办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剥离出学科的本质,把信息量定义出来。随着信息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可能到了今天,信息的意义又得回来。
1. 引言最后的小总结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每一种新出现的媒介,都会对人类思维的性质加以改造。长远来看,所谓历史,就是信息逐步从自觉到自发的一个过程。”
2. 本书提出新技术的出现改造了人的思维性质。比如,文字出来之后,人类才有了逻辑。
3. 因为人们现在都不太看文字,更多在看短视频,所以思维像是又被改造回了原始部落阶段,逻辑可能又没了,又或者诞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联想方式。
4. 信息时代的信息为何有那么大的力量?因为信息本来就有力量,而信息技术让我们自觉到了这些力量是信息的力量。
5. 整个人类历史是信息的自我觉醒的历史。
1. 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潮发生在近100年时间里,这本书把之前在水面以下没有形成理论、形成学科的那一段发展过程给展示了出来,这些都是一些很新的知识。
2. 在电报时代,电报的具体内容其实是对研究电报的研究者没有任何影响,但到了如今,信息里面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慢慢地重要了起来。在现在或者是未来的信息系统当中,信息的内容越来越重要。
3. 人类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其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4. 如果我们从细颗粒的角度去看,当代的信息发展与这本书中大师们的预想肯定是很难相符。不过从宏观层面上粗颗粒度地看,书中大师们对未来的预测展望还是很准确的。
高山科学经典【共创群】
“高山科学经典”是一个公益属性的科学书籍导读项目,在前几期的导读过程中,我们陆续收到了不少热爱读书的朋友们的宝贵建议和热心帮助。
为了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书友相聚,也为了将科学更好地传播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我们特意创建了高山科学经典【共创群】,期待你的参与~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高小山微信,发送关键词“共创群”,高小山就带你进入组织哦~
下期预告
2023年2月11日 20:00,“高山科学经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马伯强;科普作家、天体物理学博士孙正凡,一起阅读《思想与见解》,认识真实的爱因斯坦,与其伟大的灵魂进行深度对话~
点击下方按钮预约,第一时间观看直播~
关于“高山科学经典”
科学著作浩如烟海,加上门槛较高,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因此需要权威的书目推荐,引领科学阅读。
2021年,高山书院甄选100部科学著作,成立了“高山科学经典”公益项目。
邀请数百位大科学家和社会贤达,每周六晚八点开展公益导读,让科学精神通过书籍,跨越地域、阶层、年龄、民族的界限,传播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
这些科学经典将会被重新包装、统一装帧出版,打造一套厚重、值得收藏的经典书籍。
整理&排版丨向桃
编辑 | 朱珍